在人生的開始階段,我們最開始接受到的教育是來自家庭的。在家里,爸爸媽媽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經常意見不同,這就需要父目雙方及時溝通達成一致,只有標準一致,孩子才會知道自己該究竟怎么做才是對的。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語言文字學習、心理思想態度、行為舉止習慣的養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的家長在對待孩子方面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喜歡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家孩子的缺點去比較。孩子在無窮無盡的抱怨和批評中會逐漸失去自信和尊嚴,情況嚴重則會自暴自棄,長期下去在心里會產生一種“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別人”的想法,這會讓孩子形成自卑、膽小、不主動等性格缺陷。
也會有很多家長出現相反的情況,給孩子過多的“贊賞”和“肯定”,讓原本美好的鼓勵變質,讓孩子漸漸變得自以為是、自大,導致他們聽不見去任何好的建議或是善意的批評,認識自己永遠都是對的。所以,在正確的時間給孩子恰當的贊賞和肯定,才會培養孩子自信自立的好性格。
每個孩子一出生,在家里度過的時間占2/3,從他出生的第一時間起,家庭教育就已經在無形中產生了。家庭教育是伴隨一生的教育,因此會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想要培養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就必須經歷連續、不間斷的教育過程。同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連續性,家長是其終生的老師。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想一個沒有沒自制力的個體,不能明確看見首尾,因此,“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教育會養成孩子做事不連貫,堅持性較差等不好的習慣,只有認真堅持專注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會養成孩子持之以恒的性格。
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沖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系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