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對于現代人來說,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必須。大部分情況下,選擇走入婚姻是雙方慎重考慮的結果,是對兩個人關系的肯定和加固。
最早的婚姻制度,是為了保證血緣的純潔。在母系社會,對于女性來說,可以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撫養長大就行。
但是慢慢到了父系社會,男人的財產想要傳承下去,就得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于是最早的婚姻制度就出現了。婚姻制度為了確保女性的貞潔,確保自己血脈的純潔性,慢慢的形成了一種社會契約。
不過歸根結底,因為這種社會契約起源于父系社會,所以具有很強的男權主義思想,比如物化女性,把女人財產化。女人從獨立的個體變成了丈夫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所以婚姻制度的起源是一種產權制度。
婚姻制度的來源,歸根結底是因為生產力的變化,生產有了剩余,有了繼承的需求,也就有了這份社會契約的發展。
那么工業時代呢?農耕社會的生產模式決定了男性勞動力的重要性,但是工業時代一個紗廠的女紡織工完全可以產出同等于其丈夫的生產價值。這個變革,直接決定了女性獨立運動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經濟實力,自然而然傳承了幾千年的婚姻制度也開始被女性所排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開始慢慢的從從屬變成了平等,夫妻雙方變成了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這時候婚姻制度,變成了一種經濟制度:雙方一起生活,經濟上的產出,遠比比一個人單個的生活更多。所以男女分工的意識在婚姻里漸漸成型,特別是西方社會,男女在婚姻中的分工開始了多樣化。
不過和西方不同,中國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走入工業化,所以5000年來刻印在我們思維模式里面的男權思想,可以說根深蒂固,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我們甚至還能在農村看到女性不能上桌的習俗。
工業社會的發展會越來越細,而我們也開始越來越回歸自身,對于自我中“自由”的追求在物質豐富時代將成為主流。同時隨著整體社會文明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讓生存變得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這時候婚姻這種社會契約在經濟合作方面的必要性越來越低,而在追尋自由上又開始成為了一種束縛。
比如和婚姻完全是兩回事的愛情,我們對于愛情的追求開始和婚姻牽扯到一起。基于愛情的婚姻,雖然我們覺得很天經地義,但是這個概念出現才100年不到,100年前,婚姻就是一種制度,一種當時生產力條件下,你要活下去的“必須”。 但是這100年,我們對于追求“自我”,追求“愛”和“自由”的信念越來越強烈,導致我們把愛情這種玄之又玄的模糊美好放在了人生的“必須”里面。
于是,當一個制度明確的社會契約,和價值判斷模糊的愛情混合到了一起以后,“婚姻”需要承載的東西就變得越老越多,越來越復雜。因為價值判斷,從來都是主觀的,沒有客觀的。 那么對于婚姻關系中的需求,每個人的判斷都會不同,這種不同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婚姻變得岌岌可危。
社會越發達,人們越追求內心的“自由”,人們的價值判斷就越差異化,離婚率就會越來越高。這時候,不婚主義慢慢出現了,大家慢慢的把“婚姻”僅僅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和不婚主義一樣,都是一種選擇,都是人生追尋意義中的一條路而已。
婚姻關系,也將只是所有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一種,而且也許只是很普通的一種。在這個追尋自由和婚姻制度混合的年代,我們對于婚姻關系的要求太多太復雜,愛情、友情、親情、經濟合作、生產力組合、財富分配等等各種功能和需求都混合在婚姻關系里面。
未來,婚姻關系也許將會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也許隨著時代的演化,變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我和你是朋友,和她是婚姻,和另外一個人是親人,這些關系之間特征明顯,需求明確,無高低尊卑之分,他們僅僅是一種選擇而已。
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努力尋找自己,解讀自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社會將以越來越開放的心態接納他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