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頭條收到過很多有關大齡的問題邀請,他們是這樣問的:
“為什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齡未婚男女卻越來越多?”
“現在社會是大齡剩男急,還是大齡剩女比較急,為什么男生都不追女生了?”
“大齡剩男剩下來的原因是什么?”
....
以上是我選取的幾個問題作為代表,來聊聊晚婚成災,大齡剩男剩女堆積如山,背后打底暗藏了什么玄機?(以下僅為個人想法,不代表所有,不足可補漏,揚長避短即可)
晚婚的年紀我的理解是30歲后,30歲前個人覺得還是在正常范圍的,當然這個需要依據每個城市不同的民俗來定,我就站在個人角度,或者說普遍的一個社會前提下。
其一,人格的養成需要足夠的時間與環境和諧并進作用。
其實結婚要依據個人自身條件是否達到成熟(三觀,邏輯等)。原因是:如果是20多歲跟30歲毫無“成熟”(三觀邏輯等)的區別,那早婚晚婚意義一樣。
當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點點學會吃東西,走路,說話的,同樣的,每個年紀背后都是一個成長,比如18歲學會騎車了,25歲學會開車了。唯一的區別就是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利于你更快速的完成這個當下年紀應該要完成的成長。如果沒有條件,有人甚至30歲,40歲都不會開車,可能是因為沒有需求,可能是因為沒有車等等,同樣的,人格也就是這里的“開車”,人格也在養成中。
人格即人的個性,分為內外。
這個人格的成長是否完整,是否健康都是需要被重視的,這才是真正需要去學會看透的。
你絕不會去跟一個8歲的孩子談婚姻,這是不合理的,同樣的,如果30歲(泛指,也可以是40歲等等)還是8歲的心智,這也是不合理的,人格沒有被正確教育并健康養成,那晚婚也是跟早婚一樣的結局。
其二,隨著互聯網崛起,信息的快速傳播,信息量激增,現實誘惑增多。
網絡上信息暴增,以前足不戶,獲取信息困難,信息斷層的厲害,獲取伴侶情感的方式范圍有限;如今,手機電腦打開就能“看世界”,獲取情感伴侶的方式更是多樣,很多人在網上聊個紅顏藍顏的知己,交幾個朋友,根本不需要一個固定的感情寄托。
在這個快時代下,不難看出,最嚴重的就是想方設法的維系,經營感情,但是很多人懶得去花時間在愛情上。
其三,心態的模棱兩可。
因為自以為經歷幾段感情就像專家一般,被自己失敗的錯誤的“自以為”框住,不再付出全力以赴,自認為已經看遍天下。
我始終相信,愛情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同樣的,你的不全力以赴一樣可以被感受到,試問,這個惡性循環能產出高質量的情感?
一段好的關系一定是需要在開始就種下健康的種子,需要沖去反復的動作加上時間去讓它開花結果的,這不是想想,不是說說就能擁有好的果實。
晚婚成災,剩男剩女堆積如山,背后暗藏的玄機,是不是就是缺少一顆全力以赴的心和一顆判斷健康種子的腦袋呢?這是需要足夠時間,正確時機去用心持之以恒鍛造的。
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心去開始每一段感情,晚婚不可怕,可怕的是再晚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在哪里,甚至一直把問題推給社會,推給別人,從不自省。